乾癬藥疑似再活化B肝 醫師籲別恐慌!釐清「4點」定期追蹤、治療

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吳儀文報導】日前,食藥署從藥品不良反應通報資料庫中發現,過去國內有8例個案疑似在使用乾癬相關藥物-生物製劑IL-17抑制劑後,出現B肝病毒再活化。食藥署要求藥廠於相關藥品仿單須加註警語標示,並提醒醫師在治療期間應密切監測B肝再活化,並視情況調整用藥。

消息一出引起許多民眾恐慌,甚至有人因此認為,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乾癬可能會得B型肝炎,因而害怕治療。針對食藥署消息,民眾似乎有4點誤解,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一一點出說明。

誤解一 B肝病毒再活化=肝炎發作?

首先,關於「B肝病毒再活化」,黃毓惠醫師表示,臨床上的定義是抽血檢測後,若發現B肝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量有上升,就可被定義為「B肝病毒再活化」,但值得注意的是,B肝病毒再活化不等於肝炎發作。

B肝病毒再活化只是指B肝帶原者體內病毒量上升,不代表肝功能指數上升,引發肝炎等,有些人可能有B肝病毒再活化,但肝功能正常,對健康及生活沒有立即的影響,因此,可以和肝膽科醫師討論後續追蹤及治療。

誤解二 B肝病毒再活化主因是IL-17?

食藥署觀察到,國內有8例個案B肝病毒再活化,其共通點都是使用乾癬生物製劑IL-17抑制劑。黃毓惠醫師提到,過去B肝帶原者在使用生物製劑時,都會依照食藥署的風險管理計畫規定進行追蹤,追蹤過程中發現,有些病人的確有B肝病毒上升的情形,且即使未經治療,也會在後續的追蹤中,觀察到病毒逐漸下降。

但若要說生物製劑造成B肝病毒再活化,黃毓惠醫師表示,目前可能不會下這樣的因果結論,因為就算沒有打生物製劑,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量也可能會有上下起伏,因此,即使觀察到病人有B肝病毒上升的情形,也不代表說打生物製劑會讓B肝病毒量起伏更嚴重,更多的資料還是需要後續的觀察和追蹤,才能有更完整的了解。

誤解三 仿單警語、定期追蹤過去皆無?

食藥署要求相關藥廠必須於今(2023)年11月30日前完成仿單加註警語的變更作業,若逾期未完成者,將會依照「藥事法」規定,走行政程序廢止藥品許可證。

黃毓惠醫師指出,在食藥署公布消息以前,部分生物製劑仿單上就有加註相關警語,而臨床醫師在過去十幾年來,針對B肝帶原者使用生物製劑,也都是很謹慎觀察藥物可能對患者造成的影響,每3個月會定期追蹤一次B肝病毒、肝功能指數,而且不只是生物製劑,患者在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劑也都需要注意追蹤藥物的影響。

誤解四 一般人也有B肝再活化風險?

事實上,一般民眾若非B肝帶原者或是潛在性感染者,其實不用太過擔心有B肝病毒再活化的風險。黃毓惠醫師表示,就我們臨床的觀察來看,B肝病毒再活化主要是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或潛在性感染者會有的風險,如果從未感染過B型肝炎病毒,也不會因為使用生物製劑而使病毒活化。

B肝帶原應定期追蹤風險 別因此害怕治療乾癬

針對食藥署的公告,黃毓惠醫師認為,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提醒醫生跟病友,如果有患者有B肝帶原,在使用任何生物製劑的情況之下,都要定期追蹤,絕對不是為了要讓病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慌。

她表示,以B肝再活化風險來說,生物製劑中的IL-17抑制劑比過去使用的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來得低,而且比起B肝再活化風險,乾癬產生共病如乾癬性關節炎,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。

因此,臨床醫師針對有需要的患者,還是建議用生物製劑來控制乾癬。如果B肝帶原者有使用上的疑慮,建議要和皮膚科醫師和肝膽科醫師討論。黃毓惠醫師提到,根據治療指引,假設病人B肝病毒量高又擔心活化,治療上可以搭配抗病毒藥物合併使用,並且建議和肝膽科醫師合作,共同照護病患健康。

黃毓惠醫師強調,民眾其實不用太擔心,大部分病人使用IL-17抑制劑的過程中,醫師都會謹慎追蹤相關的用藥風險,相較於傳統免疫抑制劑,IL-17抑制劑被認為效果較佳,安全性也比較好。只要配合醫師評估、定期追蹤,其實不需要過度擔心、焦慮。更重要的是要把乾癬控制好,減少共病的產生。

【延伸閱讀】

老師總是穿長袖、被誤認傳染病 乾癬性關節炎把握336原則

年輕工程師患「乾癬性關節炎」 打字只能用單指敲?!
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58056
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
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